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

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

1 原因分析

1.1 管理方面原因

1) 日常检查片面。对线路、道岔进行日常检查时,未重视连续小方向及吊板、小高低及各个小型病害的检查工作。

2) 养护方法错误。对于道岔水平、高低、方向超出限定等道岔地段的养护工作,相关人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较多不当的操作行为。日常维修及养护工作更不具备系统性,没有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来执行,且操作过程不具备规范性。

1.2 铁路病害的原因

1) 曲线地段设备病害。曲线地段由于受到列车的影响,其上股钢轨内侧所具有的作用面会因列车车轮的作用向外冲击,下股的钢轨轨面因列车的作用,其线路的钢轨产生不均匀的受力。列车在超负荷运转的作用下,极易导致上股钢轨的内轨产生严重磨损、下股钢轨的压塌过于肥边等等,致使线路产生晃车问题。在半径较小的曲线地段,因其半径较小,所受到的重力及离心力的缓冲力较小,极易产生以上病害。一部分曲线没有进行有效调整、不具备正确的位置、存在较大欠超高,这些都是导致线路产生晃车问题的关键病害之一。

2) 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线路、道岔产生的翻浆冒泥主要是因为线路两侧的路基不存在顺畅的排水系统,无法将水排出,在列车的某种作用下,线路中心基床中的土和水相互混合,不断形成泥土冒出来,渗入到钢轨枕木下方的缝隙内,导致线路的弹性及稳定性不断降低,导致线路的几何尺寸逐渐超出限定,进而产生晃车问题。

同时由于翻浆冒泥病害存在复杂的机理,且治理周期及稳定周期较长,在治理期间,若无法对标准进行有效掌握,也时常产生晃车问题。

3) 新线薄弱地段病害。因施工机构未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对新线路的根基进行施工,其不具备稳定的线路根基,在接收新线路之后,由于受到列车的重力作用,一些地基较薄弱地段会出现线路的下沉现象,导致道岔和道路的几何尺寸超出限定。

2 整治过程

2.1 确定晃车点位置

1) 利用动态轨道不平顺检查确定病害点大概范围。线路、道岔晃车可以运用各种形式( 添乘仪、轨检车超限等) 来分析及明确病害点的基本里程。

2) 静态检查精准定位病害点。现场工作人员应当基于动态调查分析明确各个病害点的基本位置,在现场依据行车方向全方位检查晃车点的大概位置。用眼睛观察、用尺子测量、用绳拉,对轨道的几何尺寸进行认真审查,检查结果应当具备较高的精确性,将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水平及轨距进行检查时,基于直线每三根轨枕进行1 检,曲线每两根进行1 检,道岔每一根进行1 检,其中正线、曲线的缓圆点等前后20 m 线路进行检查,水平及视距每一根进行1 检,接头每两根必须进行一次检查; 同时,对线路的视距变化、水平及逆向复合不平整的调查,并且对列车驶过时的设备变化加以观察。具体要领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晃车点前后的路线水平及方向进行观察。

第二,对轨道的变化率及几何尺寸进行观察。

第三,对道岔、线路光带的变化进行观察。

第四,对道岔、线路的吊板状况进行观察。

第五,对接头压塌、钢轨的非正常磨损进行观察。

第六,对各个零件的连接状况进行观察。

第七,对道床的实际状况进行观察。

2.2 晃车整治

治理之前,首先与轨道不平顺的各个检查数据相结合,及时找出晃车点的病害源头。针对这些病害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操作方案,在治理多个晃车点时,必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方案。作业方案需要进行有效的统计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同时开展好相关申报工作及各个材料的准备工作,对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及回检制作进行明确的落实。开展好划撬及现场调查工作,应当重点关注各个不平顺点,在划撬时应当要求一人看道、一人点撬,找出精确的位置,使用油漆在线路枕木上注明各个点的工作量。

治理过程中,应当进行起、拔、改的操作,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坚决不能预留起高道,以起代捣等各个不良操作。将其中的病害点进行起平、捣实。对于三角坑、水平等病害,利用捣垫相结合的形式,同时使用小型养路设施进行捣固,运用垫板的模式处理局部水平、三角坑等病害,垫板的厚度应当小于20 mm,其中接头应当小于24 mm。对于混凝土的改道工作,可以通过对各个型号的轨距挡板及尼龙座进行调整的形式来实现,坚决避免使用锤击轨底的形式,应当运用改道器完善操作,并且使挡板与钢轨相贴合、挡板座落槽,在视距挡板与轨底角之间、在挡板与轨枕挡肩之间,不能放置任何异物; 道岔转撤位置发生改道时,应当及时对相关的尺寸及部位进行有效整修,在对撤叉部位进行改道时,应当将相关部位的尺寸与查照间隔间的关作为治理的关键,保证其具备良好的状态。在对曲线的病害点进行治理及对曲线进行拨正处理时应当运用弦线来测量正矢,之后再运用绳正法对拨量进行计算,坚决避免不测量正矢,不能依靠目测进行拨道。

在治理结束之后,严格实施回检机制。操作之后,将相关病害点利用1 ~ 2 趟车来压实,之后再检查其几何尺寸,若检查不合格,必须将其返工。

3 防治措施

3.1 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对一些动态及静态的检查设备进行有效检查,例如轨检车、动检车、探伤车等等,创建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线路设施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增强动态及静态的材料分析与应用,促使动态与静态的检测相融合,对动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创建有效的动态病害信息反馈体制,及时找出问题,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处理结束之后,将治理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对不合格的区域实施复查。

3.2 施行“检养修”制度

开展专业性的管理,在车间设置专门的检查及线路工区、维修的队伍,促使管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化。设置检查工区是显示病害调查分析,制定操作方案和管理技能是寻找病害的核心环节和对其实施分析的关键依据,及时找出其中的病害,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养护,线路工区主要是对曲线、道岔、难以维持几何尺寸的线路设施进行有效的维修,对翻浆冒泥等病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有效结合检查、维修及养护三个过程,基于相关的检查,对生产作业进行有效规划,实施针对性的治理。

3.3 杜绝违章作业

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对线路、道岔进行合理整修,对操作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开展好安全卡控,提升作业的质量,开展严格的验收,确保施工具备较高的质量,对于不合规定的作业要坚决返工。

3.4 严格线路、道岔速度的管理

线路、道岔的速度应当基于相关的质量及许可的设备速度进行考虑。当相关设备产生损害之后,必须对速度进行限制,针对一些影响线路及道岔根基的路段,基于相关的管理文件,严格限制允许的速度,待稳定之后,将速度进行恢复。

文章来源:

发布于《技术与市场》期刊《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研究》李爱清( 秦皇岛西工务段,河北秦皇岛066000)

注意:内容涉及标准可能存在废止的情况,请实际操作中勿采用,本文仅提供知识参考思路!若有错误,请留言指正,也希望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到你!
声明: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非本站立场,编辑时进行少量增删,且内容仅做技术交流和分享,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病害整治

重载铁路线路病害的治理维修与养护

2020-7-17 0:00:34

病害整治

地铁整体道床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法

2020-7-21 0:00: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