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其辙叉部分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护轨间隔、翼轨间隔的尺寸十分关键。󠄐󠄹󠅀󠄪󠄡󠄨󠄞󠄢󠄡󠄧󠄞󠄡󠄨󠄥󠄞󠄣󠄢󠄬󠅒󠅢󠄟󠄮󠄐󠅅󠄹󠄴󠄪󠄾󠅟󠅤󠄐󠄼󠅟󠅗󠅙󠅞󠄬󠅒󠅢󠄟󠄮󠇘󠆭󠆘󠇙󠆝󠅵󠇗󠆭󠆁󠄐󠇗󠅹󠅸󠇖󠆍󠅳󠇖󠅹󠅰󠇖󠆌󠅹󠄬󠅒󠅢󠄟󠄮

在介绍道岔的四种关键尺寸之前,需要先掌握机车、车辆轮对距离的有关知识。

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规定: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mm,允许偏差为±3mm。

当轮对距离取允许偏差上限时,其内侧最大距离为1356mm。

当轮对距离取允许偏差下限时,其内侧最小距离为1350mm,轮缘厚度范围取22mm-33mm。

当车轴受力后向下弯曲时,会造成车轮下部净距扩大2mm。

当车轴受力后向上弯曲时,会造成车轮下部净距缩小2mm。
为了确保列车安全通过道岔辙叉,需要对道岔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护轨间隔、翼轨间隔四个关键尺寸进行检查和养护。󠄐󠄹󠅀󠄪󠄡󠄨󠄞󠄢󠄡󠄧󠄞󠄡󠄨󠄥󠄞󠄣󠄢󠄬󠅒󠅢󠄟󠄮󠄐󠅅󠄹󠄴󠄪󠄾󠅟󠅤󠄐󠄼󠅟󠅗󠅙󠅞󠄬󠅒󠅢󠄟󠄮󠇘󠆭󠆘󠇙󠆝󠅵󠇗󠆭󠆁󠄐󠇗󠅹󠅸󠇖󠆍󠅳󠇖󠅹󠅰󠇖󠆌󠅹󠄬󠅒󠅢󠄟󠄮
一、查照间隔的最小值



查照间隔是指:护轨头部外侧至心轨作用边的距离,这是为了防止车轮通过时撞击辙叉心或进入异股。

一侧车轮紧贴护轨作用边时,为了防止另一侧车轮撞击辙叉心,需要保证查照间隔不小于车轮最大内侧距1356mm、车轮下部净距扩大值2mm与最大轮缘厚度33mm之和,即1391mm。
二、护背距离的最大值



护背距离是指:护轨头部外侧至翼轨作用边的距离,这是为了防止车轮通过时被翼轨和护轨卡住。

当一侧车轮紧贴护轨作用边,另一侧车轮紧贴翼轨作用边时,为了防止车轮被卡住,需要保证护背距离不大于车轮最小内侧距1350mm与车轮下部净距缩小值2mm差,即1348mm。
三、护轨间隔与翼轨间隔的最大值






护轨间隔是指:从护轨工作边缓冲段开口处至对侧基本轨工作边的距离;
翼轨间隔是指:从翼轨工作边缓冲段开口处至对侧基本轨工作边的距离。这是为了防止车轮通过时撞击护轨或翼轨。

当一侧车轮紧贴护轨对侧基本轨工作边时,为了防止另一侧车轮撞击护轨的缓冲段开口处。需要保证护轨间隔不大于车轮最小内侧距1350mm与车轮下部净距缩小值2mm之差,再加上一侧最小轮缘距离22mm,即1370mm。

与护轨间隔类似,当一侧车轮紧贴翼轨对侧基本轨工作边时,为了防止另一侧车轮撞击翼轨的缓冲段开口处。需要保证翼轨间隔不大于车轮最小内侧距1350mm与车轮下部净距缩小值2mm之差,再加上一侧最小轮缘距离22mm,即1370mm。
四、道岔查照间隔、护背距离的设计值
根据机车车辆轮对通过辙叉时的最不利条件,铁路道岔在设计中留有了一定的冗余值,增加列车通过时的安全性。下面介绍常见道岔的设计值。

以SC330-60kg/m12号单开道岔为例,取标准设计轨距1435mm、护轨轮缘槽42mm、翼轨轮缘槽46mm,从图中可知,查照间隔应为1435mm减去42mm,设计值为1393mm,护背距离应为1393mm减去46mm,设计值为1347mm。

以SC340-60kg/m12号5m线间距交叉渡线为例,对于其钝角辙叉,取标准设计轨距1440mm、辙叉轮缘槽47mm,从图中可知,查照间隔应为1440mm减去47mm,设计值为1393mm,护背距离应为1393mm减去47mm,设计值为1346mm。
五、道岔关键尺寸的日常维护标准

日常维护中,单开道岔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应该以1393和1347为保持标准,菱形道岔钝角辙叉应该以1393和1346为保持标准,增加安全冗余度。对于其余道岔,根据设计轨距、护轨轮缘槽宽度、翼轨轮缘槽宽度,参照上述计算方法,确定保持标准。
六、道岔关键尺寸的日常维护事项
结合钝角辙叉构造情况,目前养护维修作业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钝角辙叉部分各部分轨距加宽,但在中心位置,存在5mm构造轨距加宽,轨距即为1445mm。

列车在通过过程中,钝角辙叉的护轨应在本侧左右新轨50mm断面之间起作用,车轮不应侧磨本侧钝角基本轨。

同样列车在通过过程中,应在钝角辙叉的护轨在本侧左右新轨50mm断面之间起作用,心轨不影响轮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