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无曲线的概念
三无曲线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站段合并和施工原因导致数据丢失,致使曲线资料无从考证,尤其在大站场较为普遍。所谓“三无曲线”,当初建设时并非“三无” “只是后来失修造成的。
2 三无曲线的概念
一般线路上的曲线头尾(直缓点、缓圆点、圆缓点、缓直点)标桩应齐全,曲线有关资料应在线路上注明。但有些曲线,尤其是次要线路上或专用线上的曲线,由于长期失修,曲线上的标桩残缺,原有曲线资料不全或不正确,现场习惯称这种曲线为“三无曲线”(无头尾、无半径、无缓和曲线长度)。三无曲线给作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三无曲线的整治方法
现场无任何曲线资料,先目测曲线头尾,为避免将曲线估短,目视时可往直线上适当延长一点,临时定出曲线头和曲线尾,从曲线头布零号桩,依次向曲线尾按五米布桩,1号桩、2号桩、3号桩…….然后测量现场正矢,通过计算出半径、正矢,再确定头尾再次定桩。
3.1 整治顺序:
(1)先定QZ点位置
QZ=正矢倒累计/现场正矢和
(2)确定现场半径
找出现场正矢相近几点,求平均正矢,由此得现场半径R均=12500/F均,取半径。
(3)反算平均正矢
根据确定的半径,反算得Fc=12500/R实
(4)计算曲线全长
曲线全长L=(正矢和/F均)*桩距
(5)计算曲线头尾位置
曲线分段数=现场正矢和/F均
ZY=QZ-曲线分段数/2
YZ=QZ+曲线分段数/2
以此复核曲线头尾位置是否与由曲中点确定的曲线头尾置一致。
(6)反算转向角
α=L*180°/R*π
4 三无曲线计算实例
4.1无缓和曲线
现场目测曲线头,从曲线头卷尺5m一点并用石笔标记作现测点,并依次测量现场正矢,如下:
测点号 | 现场正矢 | 正矢倒累计 |
0 | 15 | 406 |
1 | 20 | 391 |
2 | 50 | 371 |
3 | 48 | 321 |
4 | 40 | 273 |
5 | 45 | 233 |
6 | 42 | 188 |
7 | 51 | 146 |
8 | 45 | 95 |
9 | 16 | 50 |
10 | 13 | 34 |
11 | 11 | 21 |
12 | 10 | 10 |
合计 | 406 | 2539 |
(1)先定QZ点位置
QZ =正矢倒累计/现场正矢和=2539/406=6.254
(曲中点位置在(6-1)#+(2.54/2)即5#+1.27m处;如测点为1#开始,则为6#+(2.54/2)即6#+1.27m.)
(2)确定现场半径
找出现场正矢相近几点,求平均正矢:F均=(50+48+40+45+42+51+45)/7=45.86;由此得现场半径R均=12500/ F均=12500/45.86=272.6。取半径为270。
(3)反算平均正矢
根据确定的半径,反算得Fc=12500/270=46.29。
(4)计算曲线全长
曲线全长L=(正矢和/ F均)*桩距=(406/46.29)*5=43.85m。
α=L*180°/R*π=43.85*180°/270*3.1415926=9.3078
(5)计算曲线头尾位置
曲线分段数=现场正矢和/ F均=406/45.86=8.853
ZY=QZ-曲线分段数/2=6.25-8.853/2=1.824(0#+4.12m)。
YZ=QZ曲线分段数/2=6.25+8.853/2=10.68(0#+3.4m)。
可以此复核曲线头尾位置是否与由曲中点确定的曲线头尾位置一致。
(6)反算转向角
α=L*180°/R*π=43.85*180°/270*3.1415926=9.3078
计算各测点计划正矢
A=(桩距-1.925)/桩距=(5-1.925)/5=0.62
B=1.925/桩距=1.925/5=0.38
查表得纵距率:桩点0#=0.07,桩点1#=0.80
计算正矢:
F0= Fc*0.07=3.24≈3;
F1= Fc*0.80=37.03≈37;
F2-F8=46;
F9= Fc*0.80=37.03≈37;
F10= Fc*0.07=3.24≈3。
4.2 有缓和曲线
现场目测曲线头,从曲线头位置用卷尺5m一点并用石笔标记作现场临时测点,并依次测量现场正矢。如下:
测点号 | 现场正矢 | 正矢倒累计 |
0 | 2 | 535 |
1 | 14 | 533 |
2 | 30 | 519 |
3 | 50 | 489 |
4 | 68 | 439 |
5 | 73 | 371 |
6 | 71 | 298 |
7 | 76 | 227 |
8 | 62 | 151 |
9 | 50 | 89 |
10 | 27 | 39 |
11 | 11 | 12 |
12 | 1 | 1 |
合计 | 535 | 3703 |
(1)先找QZ点位置
QZ=正矢倒累计/现场正矢和=3703/535=6.920,(曲中点位置在(6-1)#+(9.20)即5#+9.20m处;如测点为1#开始,则为6#+(9.20)即6#+9.20m处)。
(2)确定现场正矢取中间7个点作为圆曲线正矢点,求得平均正矢:
(50+68+73+71+76+61+50)/7=449/7=64.28≈64,由此得现场半径为50000/64.28=777.84,取半径为780。
(3)反算平均正矢
根据确定的半径,反算得Fc=50000/780=64.10
(4)计算曲线全长
曲线全长=(正矢和/平均正矢)*桩距+缓和曲线长=(535/64.28)*10+30=113.23m。
(5)计算曲线头尾位置
曲线长分段数=正失和/ F均=535/64.28=8.323
曲线头=曲中-曲线长分段数/2=6.920-8.323/2=2.759
曲线尾=曲中+曲线长分段数/2=11.082
缓和曲线分段数=缓和曲线长/2=30/10=3
ZH=曲线头-缓和曲线分段数/2=2.759-3/2=1.259(0#+2.59m)
HY=曲线头+缓和曲线分段数/2=2.759+3/2=4.259(3#+2.59m)
YH=曲线尾-缓和曲线分段数/2=11.082-3/2=9.582(8#+5.82m)
HZ=曲线尾+缓和曲线分段数/2=11.082+3/2=12.582(11#+5.82m)
(6)反算转向角
α=(L-l)*180°/R*π=(113.23-30)*180°/780*3.1415926=6.1137
计算各测点计划正矢
Fn=圆曲线计划正矢/一端缓和曲线分段数=64/3=21
A=(桩距-6.615)/桩距=(10-6.615)/10=0.34
B=6.615/桩距=6.615/10=0.66
C=6.615/桩距=6.615/10=0.66
D=(桩距-6.615)/桩距=(10-6.615)/10=0.34,
缓和曲线始点附近桩点(0、1)正矢= Fn*(0、1)桩点纵距率
在缓和曲线中,为了简化手续,经计算:从直缓(ZH)、圆缓(YH)点后第三个测点开始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直缓点后其他各点正矢=前点正矢+Fn
圆缓点后其他各点正矢=前点正矢-Fn
由此得
F0= Fn*桩点0的纵距率=21*0.05=1.05≈1
F1= Fn*桩点1的纵距率=21*0.67=14.07≈14
F2=前点正矢+ Fn=14+21=35
F3=前点正矢+ Fn=35+21=56
F4-F8=64
F9=56,F10=35,F11=14,F12=1
4.3 某站场内“三无”(无头尾、无缓和曲线、无半径)曲线,无缓和曲线
现场目视大致定出曲线起点,按5米间距布桩,用10米弦长测量现场正矢如下:
桩号 | 现场正矢 | 现场正矢倒累计 | 桩号 | 现场正矢 | 现场正矢倒累计 |
1# | 2 | 299 | 17# | 12 | 143 |
2# | 11 | 297 | 18# | 13 | 131 |
3# | 0 | 286 | 19# | 15 | 118 |
4# | 3 | 286 | 20# | 6 | 103 |
5# | 20 | 283 | 21# | 10 | 97 |
6# | 9 | 263 | 22# | 15 | 87 |
7# | 6 | 254 | 23# | 8 | 72 |
8# | 8 | 248 | 24# | 13 | 64 |
9# | 2 | 240 | 25# | 11 | 51 |
10# | 13 | 238 | 26# | 5 | 40 |
11# | 14 | 225 | 27# | 12 | 35 |
12# | 9 | 211 | 28# | 0 | 23 |
13# | 16 | 202 | 29# | 8 | 23 |
14# | 19 | 186 | 30# | 15 | 15 |
15# | 7 | 167 | 31# | 0 | 0 |
16# | 17 | 160 | 合计 | 299 | 4847 |
1、试计算圆曲线平均正矢、曲线平均半径、曲线全长。
2、试计算曲线QZ点、ZY点、YZ点相对现场原桩点的位置。
3、用中分法重新布桩后,利用纵距率表计算曲线ZY前、后桩点的计划正矢。
曲线始终点纵距率表
始终点位置 | 纵距率 | 始终点位置 | 纵距率 | ||||
外距A | 内距B | 测点1 | 测点2 | 外距A | 内距B | 测点1 | 测点2 |
0.00 | 1.00 | 0.50 | 1.00 | 0.06 | 0.94 | 0.44 | 1.00 |
0.01 | 0.99 | 0.49 | 1.00 | 0.07 | 0.93 | 0.43 | 1.00 |
0.02 | 0.98 | 0.48 | 1.00 | 0.08 | 0.92 | 0.42 | 1.00 |
0.03 | 0.97 | 0.47 | 1.00 | 0.09 | 0.91 | 0.41 | 1.00 |
0.04 | 0.96 | 0.46 | 1.00 | 0.10 | 0.90 | 0.41 | 1.00 |
0.05 | 0.95 | 0.45 | 1.00 | 0.11 | 0.89 | 0.40 | 0.90 |
解:
1.1 圆曲线平均正矢=现场正矢合计/圆曲线测点数=299/30≈10毫米。
1.2 曲线平均半径=12500/圆曲线平均正矢=12500/10=1250米。
1.3 曲线全长=现场正矢合计/圆曲线平均正矢×桩距=299/10×5=149.5米。
2.1 QZ点位置=现场正矢倒累计合计/现场正矢合计×桩距=4847/299×5≈81.054米,即
现场原16#桩+1.054米。
2.2 ZY点位置=QZ点位置-曲线全长/2=81.054-149.5/2=6.304米,即
现场原1#桩+1.304米。
2.3 YZ点位置=QZ点位置+曲线全长/2=81.054+149.5/2=155.804米,即
现场原31#桩+0.804米。
3、用中分法重新布桩
由2.1计算结果,QZ点81.054m位于原16#桩+1.054米,因此
新1#’桩6.054m为原1#桩+1.054米、新2#’桩10.054m为原2#桩+1.054米;
由2.2计算结果,ZY点6.304m位于原1#桩+1.304米,可得
ZY点前新1#’桩距ZY点6.304-6.054=0.250米、ZY点后新2#’桩距ZY点10.054-6.304=4.75米,因此外距A=0.25/5=0.05、内距B=4.75/5=0.95,查圆曲线始终点纵距率表,可求得:
(1)新1#’桩计划正矢=测点1纵距率×圆曲线平均正矢=0.45×10=4.5毫米;
(2)新2#’桩计划正矢=测点2纵距率×圆曲线平均正矢=1.00×10=10毫米。
4.4 三无曲线整治要点
(1)计算数据准确,根据计算出的计划正矢再次布桩,量取现场正矢,拨道与改道相结合,整治曲线。
(2)整治时注意线间距和控制点的标准要求。
(3)油刷正确标识。
建议:现场的所有曲线应根据设备图核对曲线头尾正确位置。例如:某曲线的前方有一小桥,在现场找到桥中心点的位置,根据设备图的曲线里程在现场量取桥中心点到曲线头的距离,校对曲线头的正确位置。
文章来源:长沙工务段职教科 刘伟成
你好,有点疑问想问下您?YZ=QZ曲线分桩/2=6.25+8.853/2=10.68(0#+3.4m)这个0#桩是最后一个桩吗?
感谢分享
学习
学习
学习了
我有点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