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机打磨验收标准󠄐󠄹󠅀󠄪󠄢󠄡󠄦󠄞󠄧󠄣󠄞󠄢󠄡󠄦󠄞󠄣󠄢󠄬󠅒󠅢󠄟󠄮󠄐󠅅󠄹󠄴󠄪󠄾󠅟󠅤󠄐󠄼󠅟󠅗󠅙󠅞󠄬󠅒󠅢󠄟󠄮󠇘󠆭󠆘󠇙󠆝󠅵󠇗󠆭󠆁󠄐󠇗󠅹󠅸󠇖󠆍󠅳󠇖󠅹󠅰󠇖󠆌󠅹󠄬󠅒󠅢󠄟󠄮
序号 | 检测项目 | 验收标准 | 检测工具 | 备注 |
1 | 钢轨廓形 | 1.目标廓形选取原则: 同一线路的钢轨打磨目标廓形(除单独设计区段外)应一致;道岔非受限区设计廓形应与线路保持一致,尖轨、可动心轨受限区域按关键断面以组合廓形的形式进行廓形设计;固定型辙叉轮轨过渡区以实测廓形为基准。 2.轨头不同区域验收公差带 导曲上股 区域1:+0.3mm/-0.6mm 区域2~4:±0.3mm 直股、导曲下股 区域1、4:+0.3mm/-0.6mm 区域2、3:±0.3mm 3.GQI验收标准 单个廓形验收标准 优良:GQI≥85 合格:85>GQI≥70 不合格:GQI<70 多个廓形验收标准 优良:GQI≥85占比>60%;且GQI≥70占比>80% 合格:GQI≥70占比>60%;且GQI≥60占比>80% 不合格:不满足合格等级的线路判定为不合格 | 钢轨廓形仪 5m钢卷尺 | |
2 | 降低值 | 1.尖轨20、50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 -1.5mm≤H≤1.5mm时:±1mm -2.5mm<H<-1.5mm或1.5<H<3.5mm时:分次打磨,每次不超1mm,做好顺坡过渡 3.固定型辙叉20、50(45)断面降低值:±1mm | 降低值尺(仪) 1m平直尺+塞尺 断面卡尺 5m钢卷尺 | 尖轨降低值应考虑尖轨与滑床板离缝,超过±1mm时应先考虑调整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或滑床台高度,再打磨。 |
3 | 打磨深度 | 预打磨:0.2~0.3mm 预防性打磨:0.1~0.3mm 修理性打磨:伤损消除或控制 | 钢轨廓形仪 | 轨顶中心区域(-1°~+3°) |
4 | 轮轨接触 光带 | 1.整组道岔光带均匀,无突变。 2.钢轨部分 a.直股钢轨光带宽度为 25~35mm, 光带位置居中或居中偏内; b.导曲线上股钢轨接触光带位置偏向内侧,接触光带自钢轨内侧延伸至轨顶区域; c.导曲线下股钢轨接触光带位置居中或居中稍偏外; 3.尖基轨 尖轨20mm以下不应有光带,20~50mm断面光带逐渐过渡,50mm断面以上形成完整光带。 | 15cm钢直尺 | |
5 | 打磨面 宽度 | 1.轨顶中心线两侧各 10mm 区域内为10mm; 2.轨顶中心线两侧各 10~25mm 区域内为 7mm; 3.其余区域为 5mm; 4.沿钢轨 100mm 长度范围内,相邻打磨面宽度最大变化量不应大于打磨面最大宽度的 25%; | 15cm钢直尺 | |
6 | 打磨面 发蓝带 | 无连续发蓝带 | 5m钢卷尺 | |
7 | 钢轨病害 | 1.裂纹:斜裂纹、网状鱼鳞裂纹全部消除 2.肥边:整组道岔工作边、尖轨非工作边、组合辙叉拼接缝、各类接头轨端肥边全部消除 3.轨面凹陷或马鞍形磨耗:<0.3mm 4.波磨:<0.2mm 5.擦伤:不高于邻近母材轨面硬度50HB 6.硌伤: 0.5mm≤H≤1.5mm时,完全消除; H<0.5mm时,<0.3mm 7.剥落掉块:消除或轻伤以下 V≤120km/h:长度小于15mm或深度小于4mm 120<V≤160km/h:长度小于15mm或深度小于3mm | 1.测厚仪、涡流探伤仪 2.15cm钢直尺 3.电子平尺或1m平直尺+塞尺 4.电子平尺或1m平直尺+塞尺 5.硬度计 6.硬度计、深度计 7.深度计、15cm钢直尺 | |
8 | 倒角 | 1.尖(心)轨20~30mm断面非工作边倒圆弧R3-R4mm,30~50mm断面非工作边倒圆弧R4-R5mm; 2.辙叉翼轨、心轨工作边按照R3~5mm圆滑倒角,组合辙叉拼接缝打磨后最大宽度不超3mm; 3.各类接头轨端按照1~2mm×45°倒棱,绝缘接头不得伤及绝缘断面,倒棱后无毛刺; | 15cm钢直尺 | |
9 | 起落刀点 | 1.与大机打磨起落刀点或前后线路做好顺接 2.平顺度<0.3mm/1m | 电子平尺或1m平直尺+塞尺 |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