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布置图
2 框架尺寸
编号 | 尺寸(mm) | 允许偏差值(mm) | 具体位置 |
1 | 1435 | ±1 | 尖轨尖端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2 | 1437.5 | ±1 | 尖轨第一动作杆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3 | 1462.4 | ±1 | 尖轨第二动作杆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4 | 1504.3 | ±1 | 尖轨第三动作杆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5 | 1507.2 | ±1 | 距尖轨尖端10962mm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直尖轨断面宽72mm) |
6 | 1542.7 | ±1 | 距尖轨尖端13962 mm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7 | 1586.4 | ±1 | 距尖轨尖端16962 mm处两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8 | 1517 | ±1 | 转辙部位第一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9 | 1524 | ±1 | 转辙部位第二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0 | 1531 | ±1 | 转辙部位第三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1 | 1539 | ±1 | 转辙部位第四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2 | 1546 | ±1 | 转辙部位第五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3 | 1555 | ±1 | 转辙部位第六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4 | 1563 | ±1 | 转辙部位第七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5 | 1572 | ±1 | 转辙部位第八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6 | 1581 | ±1 | 转辙部位第九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7 | 1591 | ±1 | 转辙部位第十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8 | 1602 | ±1 | 转辙部位第十一顶铁中心处基本轨作用边距离 |
19 | 186.3 | ±0.5 | 第一限位器中心处直基本轨与曲尖轨作用边距离 |
20 | 208.3 | ±0.5 | 第二限位器中心处直基本轨与曲尖轨作用边距离 |
21 | 436.5 | ±1 | 辙叉前趾处钢轨作用边距离 |
22 | 112.8 | ±1 | 辙叉实际咽喉处(长心轨实际尖端52mm处) |
23 | 125.4 | ±1 | 辙叉理论咽喉处(长心轨实际尖端310mm处) |
24 | 413.2 | ±1 | 心轨尖端后第二动作杆中心处,两翼轨作用边距离 |
25 | 165.5 | ±1 | 心轨尖端后第一间隔铁中心处,长、短心轨作用边距离 |
26 | 193 | ±1 | 心轨尖端后第二间隔铁中心处,长、短心轨作用边距离 |
27 | 2I5.3 | ±1 | 心轨尖端后第三间隔铁中心处,长、短心轨作用边距离 |
28 | 264.9 | ±1 | 弹性可弯中心(距理论咽喉7505mm处) |
29 | 633.6 | ±1 | 辙叉后趾处钢轨作用边距离 |
30 | 160 | 尖轨第一动作杆动程 | |
31 | 118 | 尖轨第二动作杆动程 | |
32 | 71 | 尖轨第三动作杆动程 | |
33 | 119 | 心轨第一动作杆动程 | |
34 | 59 | 心轨第二动作杆动程 |
3 尖轨降低值
尖轨类型 | 检测位置 | 降低值 | 轨头宽度 |
直线尖轨 | 尖轨尖端 | 23 | 0 |
距尖端575mm | 14 | 3 | |
距尖端2889mm | 3 | 15 | |
距尖端7304mm | 0 | 40 | |
曲线尖轨 | 尖轨尖端 | 23 | 0 |
距尖端964mm | 14 | 5 | |
距尖端3855mm | 3 | 20 | |
距尖端8604mm | 0 | 50 |
4 心轨降低值
检测位置 | 降低值 | 轨头宽度 |
心轨尖端 | 16 | 1 |
距心端389mm | 4 | 22.5 |
距心端1225mm | 0 | 50 |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
有CAD图纸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