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轨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尖轨和曲尖轨两种。
1 直线形尖轨
直线形尖轨的工作边为一直线,该直线与基本轨工作边所成的交角称转辙角B。一般用于尖轨长度不超过7700mm的普速单开道岔中。
其优点是同类型左、右开道岔可互换使用;
缺点是直线形尖轨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存在较大的转辙角(冲击角),显然转辙角愈大,车轮撞击尖轨的水平压力和动能损失也愈大,不但增大列车进入侧线时的摇晃,也限制侧向通过道岔的速度。
2 曲线形尖轨
曲线形尖轨的优点是与基本轨、导曲线的衔接较为圆顺,与同号直尖轨相比,其冲击角小,见图(b),导曲线半径也可增大,列车进入道岔侧线运行的速度可以提高,且比较平稳,尖轨使用的寿命也可相对延长。
缺点是转辙器有左开、右开的区别,左、右开尖轨不通用,增加了尖轨的备件种类。
12号及以上单开道岔一般采用曲线形尖轨,在曲线形尖轨转辙器中,只有通向侧线的尖轨为曲线尖轨,而通向直线的仍采用直线尖轨。
曲线形尖轨的工作边除尖端前部有一小段直线外,其余均为圆曲线,其线形有切线形、相离半切线形及半割线形等。有少量的高速道岔的尖轨采用缓和曲线形。
3 如何区分曲线形尖轨
道岔中的直尖轨、曲尖轨在新的尖轨上一般会有一些标记,标明直尖轨、曲尖轨。
有部分客专(高速)道岔的直、曲尖轨是对称制造的。
在道岔铺设或更换时要区分清楚尖轨的线形。
4 转辙器部分的曲股轨距构造加宽
直线形尖轨道岔(普速道岔)转辙器部分不存在轨距构造加宽,但有轨距加宽。
在曲线形尖轨道岔中,我国目前的小号码道岔及多数12号道岔转辙器部分的曲基本轨与直线尖轨多采用直线密贴方式。其特点是,在尖轨尖端至尖轨竖切起点的范围内,两根尖轨的顶面宽度不相同,一般直尖轨较曲尖轨要厚一些(如表2-1所示),造成道岔在开通直股和开通曲股时轨距的不同,形成了曲股的轨距加宽,称之为构造加宽。在转辙部分测量轨距时要确认开通的是直股还是曲股。当导曲线半径超过350m时(18号及以上道岔)曲基本轨与直线尖轨一般采用曲线密贴方式,直尖轨、曲尖轨顶面宽度相同,转辙器部分没有曲股轨距构造加宽;但也有部分道岔在尖轨尖端至尖轨竖切起点的范围内,曲尖轨较直尖轨在相同断面位置要厚,这时尖轨尖端可能存在轨距加宽,转辙器开通直、曲股时,轨距不同(如GLC(07)0460kg/m12号道岔)。
下表为SC330道岔直尖轨、曲尖轨各断面顶宽尺寸近似值。
注:
①SC330道岔的曲尖轨线形大致分为两段,从尖轨尖端至2830mm为直线段,其后为圆曲线,轨头宽计算时也应按两段分别计算。
②从尖轨尖端至尖轨竖切起点范围的框架尺寸=直尖轨轨头宽+直股轨距=曲尖轨轨头宽+曲股轨距尖轨竖切起点后的框架尺寸=“增补支距”+轨距
③框架尺寸位置可以是直尖轨的整断面宽度处(上表),也有人习惯以整距离(如距离尖轨尖端1m、2m…等)位置标记。但考虑到尖轨顶面宽度20mm和50mm处尖轨顶面与基本轨顶面相对高差的重要性,还是建议采用尖轨整断面宽度处标记为宜。客专线(高速)也有按每根岔枕标记的。
④60kg/m钢轨轨头宽按71mm计算。
引用文献:
刘建华,冯毅编著. 《单开道岔结构与维修养护》[M]. 20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