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损处置
一是规范伤损设备处置方式,普速铁路钢轨裂纹,钢轨水平中轴线以下伤损,钢轨大于 10mm 核伤,钢轨探伤仪 37°、直 70°探头发现的焊缝轨颚伤损需在 24 小时内进行绝缘夹板钻孔临时加固处理,观察使用,并在3个天 窗给点日内进行永久处理。其它伤损需在 24 小时内采用胶粘绝缘 夹板钻孔加固,并在适宜温度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在实施永久处 理前结合周期性探伤加强检查,发现伤损发展时,应按照钢轨折断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站线钢轨接头、高 锰钢整铸辙叉可采取焊补方式进行伤损处置。二是清理现存伤损 尖轨、辙叉台账,倒排计划进行打磨或下道处置,全面梳理伤损 轨件备料情况,并定期更新。对无备料的要通过片区共用和应急 采购等方式制定专项预案。三是设专人负责小半径曲线管理,要每季度分析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变化速率、鱼鳞掉块、轨距外挤、 挡肩破损、承轨槽压溃和胶垫状态,严禁出现钢轨侧磨达到轻伤 不及时更换,严禁曲线上股出现波磨不安排打磨,并根据曲线钢轨状态,合理调整探伤周期和检测速度。
2 轨料管理
一是各段要建立轨料存放、配送等管理制度,再用轨要集中存放、建库建档,使用再用轨应符合旧轨使用和整修技术条件,入库前进行一遍探伤和外观检查。二是再用轨 应在上道前 1 个月之内进行一遍探伤和外观检查,新钢轨和道岔 轨件上道后要在 7 日内进行探伤,严禁钢轨、道岔轨件带伤上道。
3 轨面修理
各段设备检查和探伤时,要对轨面状态、焊缝平直度和外观进行重点检查,建立轨面修理病害库,并组建轨面修理专班,有计划开展钢轨修磨工作。
4 道床修理
一是要结合秋检对管内道床横纵断面进行确认,梳理缺砟地段,纳入次年道砟补充,确保道床饱满并符合 技术条件。二是各段要建立空吊、打白、翻浆、成段板结地段明 细资料,并制定倒排计划进行整治,做到线路无打白、空吊和翻浆。
5 轨件寿命管理
各段要设专人负责道岔管理,全面清 理管内道岔的图号、上道年限、通过总重,钢件更换记录、修磨记录,道床清筛记录,道床现状,TQI 变化趋势等,根据道岔状 态合理安排各级巡检周期、探伤周期、打磨周期、综合维修等工作。建立主要干线、客车径路站线、驼峰道岔轨件履历资料,并 按照设计通过总重进行全寿命管理,严控轨件超周期服役。正线 基本轨和连接轨累计通过总重达到 700Mt、尖轨磨耗达到轻伤应 及时更换下道;正线合金钢辙叉累计通过总重达到250Mt 应有计划安排下道;锰钢辙叉累计通过总重达到 200Mt 时严禁在正线上继续使用;驼峰道岔尖轨磨耗达到轻伤应及时更换下道;6号对称道岔尖轨使用半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性更换。
6 焊接管理
一是各段要建立焊缝与轨枕边缘距离不符合规定和夹板抵焊筋的非标焊缝台账,并及时安排整治。二是做 好焊接质量卡控,借助现场焊管理系统对现场焊关键环节进行记 录,并进行全过程摄像和全覆盖回放,现场焊接需携带现场焊施 工记录表和技术参数卡控项点对照表,严控焊接质量。工务部通 过系统分析,每季度点评焊接质量,纳入评价。三是各普速线路 管理单位要充分挖潜组建段内焊接队伍,以满足段内维修生产基本需要。
7 无缝线路管理
一是做好新铺上道无缝线路的过程监控,确保原始记录真实准确。二是建立完整无缝线路基础资料,运用无缝线路管理系统,完善无缝线路各类基础资料,并结合日常作业及时更新技术资料。三是完善防爬位移观测桩,安排专人定期开展无缝线路位移观测,并将观测记录及时录入无缝线路管 理系统,系统完成自动分析。四是每年春秋季定期开展扣件状态 专项排查,采用扣件离缝检查尺,对扣件状态进行检查,制定小 半径曲线、大坡道、扣压力不达标(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轨距挡板离缝超过 1mm、不同车速条件下波形图轨距偏差超过 4mm 的 曲线)等重点地段扣件复拧计划,并分别在 5 月和 11 月前完成。五是严格无缝线路开断审批,并做好无缝线路作业条件卡控,建 立无缝线路待焊复接头台账,原则上应在 72 小时内焊复,及时恢 复无缝线路整体性。六是定期梳理无缝线路(道岔)应力放散和 调整明细,根据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和位移观测情况,每年 9 月 30 日前全面梳理高温铺设轨条和道岔单元,11 月 30 日前完成应力 放散和调整;针对伤损多发的防断薄弱地段,锁定轨温不明区段 及时进行应力检测,安排低温放散,降低钢轨内部拉应力。七是 根据各线运量情况,结合每年秋检资料汇总,对正线曲线超高进 行检查,客货共线小半径曲线宜按照用足欠超高理念进行超高设 置,原则上 R≤600m 欠超高宜用足 90mm,600m<R≤1200m 欠超高宜用足 75mm,R>1200m 曲线宜在理论超高上降低 10-15%。
8 探伤作业
一是严格探伤仪测试和标定,单轨、焊缝、 双轨、探伤车应定期开展动、静态标定和月度测试,焊缝探伤时 应设置 DAC 曲线。二是严格按《伤损判定标准》判定伤损,落实“核伤即重伤”判伤标准,现场探伤作业应携带焊缝 台账和既有伤损台账。三是新焊焊缝须在焊后当日进行探伤,并 在 7 日内完成二次复探。四是探伤作业时应对影响探伤的波磨、 侧磨、碎裂、溢流飞边等按《钢轨预警通知书》进行预 警,通知段主管科室、属地设备管理车间及时安排打磨后复探, 或加强手工检查;对检出重伤按《伤损(重伤)通知书》 进行填报。五是严格执行不同地段探伤走行速度制度,探伤车应 按照不超过探伤车检测系统年检合格证允许速度实施检测,高速 铁路(含动车径路)不超过 70km/h,其他线路不超过 60km,累 计通过总重超 700Mt 区段钢轨,不超过 50km/h;双轨式探伤仪 应按照标定合格允许速度实施检测,遇长大坡道或轨面状态不良 等地段,应降低作业速度并不得超过 10km/h,通过道岔时不得超 过 5km/h。曲线必须标记起点和终点位置,过接头(焊缝)时根 据每个轨条(每根钢轨)状态、材质进行调整灵敏度确保草状波 达到满幅度 15%,各通道增益值不得低于标定灵敏度现象,出现 该情况后必须及时排查原因。钢轨探伤仪检查发现轨面擦伤和剥 落掉块处所必须进行手动复核校对,防止擦伤和剥落掉块下核伤 的漏检。
9 回放管理
一是段探伤数据回放组应在收到数据后 24 小时内完成数据全覆盖回放,并将结果上传至探伤大数据智能分 析系统。二是探伤数据回放人员需对自己下达的疑似伤损复查进 行追踪闭环。三是针对探伤作业各类标记,段内须明确对应的追踪闭环管控措施。四是严格执行各级各类疑似伤损复查时限规定, 高铁及动车径路探伤车疑似伤损复查三级在 24 小时内、二级在 3 日内、一级在 7 日内进行复核,其他线路探伤车疑似伤损复查三 级在 24 小时内、二级在 7 日内、一级在 10 日内进行复核;段内 疑似伤损复查三级在 24 小时内、二级在 7 日内、一级在一个周期内(最长不超过 30 天)进行复查。
10 周期细化
一是对平直度低于-1mm/m 和推凸飞边超 过 1mm 的焊缝,应加强打磨整治,整治前每季度全断面探伤检 查不少于 1 遍。二是累计通过总重超 700Mt 的焊缝在每年冬季(10 月至次年 3 月)对轨底加密探伤不少于 1 遍。三是既有轻伤在每 年冬季(10 月至次年 3 月)加密探伤不少于 1 遍。四是普速铝热 焊对年通过总重大于50Mt 半径不超过 400m 累计通过总重达到 150Mt 时,每年冬季(10 月至次年 3 月)对轨底加密探伤不少于 1 遍。
11 专项探伤
一是严格按照《工务部关于规范道岔钢轨探伤检测的通知》要求进行道岔特殊部位探伤,在每年冬季(10 月至次年 3 月)对正线道岔尖轨变截面、翼轨变截面进行不少于 一遍专项探伤,确保道岔轨件薄弱环节伤损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有 效处置。二是探伤车间应建立滴水、锈蚀钢轨探伤台账。滴水锈 蚀处所全断面探伤每年不少于 2 遍。
12 典型伤损解剖
各段每月定期开展典型伤损解剖不少于1 处,并将出波截图和伤损断面整理建档,扩充标本室。
13 重伤奖励
各段应建立重伤判伤会诊制度和发现重伤奖励办法,建立重伤下道作业设计审查制度,最大化减少铝热 焊,同时对重伤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追踪。
14 手工检查
各段要结合管内设备状态分布,分层分级制定检查项点、标准和周期,每年 10 月 30 日前组织开展手工检查培训。
15 站场巡检
各段要结合管内站场设备状态分布,分层分级制定检查项点、标准和周期,每年 10 月 30 日前组织开展站场巡检培训。
16 防断薄弱处所
一是段钢轨主管和探伤主管每年 9 月 30 日前梳理段内防断薄弱区段,分层分级制定探伤、巡检、整 治工作方案,发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和车间执行。二是针对伤损多 发小半径曲线,要采取探伤加密;未安装断轨监测设备且断轨后无轨道电路显示的区段,在气温骤降的夜间,要安排防断添乘或 巡查。
17 应急预案
一是段应组织各车间结合交通、运输、 人员分布等情况,制定个性化断轨应急预案,尤其是特殊设备和 设备特殊部位断轨应急措施要具体,保证应急有备。二是各段要 编制轨道电路区段和断轨监测设备监测区段检查示意图并下发各 车间,提高应急检查效率。
18 应急备品
段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和车间应每周定时更新断轨应急备品备料台账。常见备品备料应提前装车,确保应急出动迅速。
19 应急培训
每年 10 月 31 日前,段要组织防断专项培训,确保断轨应急处置流程和标准入脑入心。
20 应急演练
每年 10 月 31 日前,段要组织逐车间开展断轨应急演练,针对管内不同设备和设备的不同部位,科学研判,包括钢轨垂裂、斜裂和道岔各部件断轨的应急处置演练,完善演练脚本,丰富演练场景,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