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飞边是钢轨在列车轮对反复碾压、摩擦及温度应力作用下,轨顶或轨头侧面产生的塑性变形凸起,多出现于曲线地段、道岔区及制动频繁的线路。其不仅直接影响线路设备状态与行车安全,还会增加维修作业风险。󠄐󠅅󠄹󠄴󠄪󠄾󠅟󠅤󠄐󠄼󠅟󠅗󠅙󠅞󠄬󠅒󠅢󠄟󠄮󠇘󠆭󠆘󠇙󠆝󠅵󠇗󠆭󠆁󠄐󠇗󠅹󠅸󠇖󠆍󠅳󠇖󠅹󠅰󠇖󠆌󠅹󠄬󠅒󠅢󠄟󠄮
一、钢轨飞边带来的核心影响
(一)行车安全风险:直接威胁列车运行稳定性
1.轮轨关系恶化,增加脱轨隐患
飞边会改变轮轨接触的正常几何关系:曲线地段轨头侧面飞边会强制挤压车轮轮缘,导致轮缘磨耗加剧;轨顶飞边则使轮对接触点偏移,减少轮轨有效接触面积,降低横向稳定性。当列车通过时,可能引发轮对“卡滞” 或 “摇头振动”,极端情况下会增大脱轨系数,尤其对货运重载列车或客运高速列车风险更高。󠄐󠅅󠄹󠄴󠄪󠄾󠅟󠅤󠄐󠄼󠅟󠅗󠅙󠅞󠄬󠅒󠅢󠄟󠄮󠇘󠆭󠆘󠇙󠆝󠅵󠇗󠆭󠆁󠄐󠇗󠅹󠅸󠇖󠆍󠅳󠇖󠅹󠅰󠇖󠆌󠅹󠄬󠅒󠅢󠄟󠄮
2.加剧轨道结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飞边区域的钢轨硬度因塑性变形下降,易产生裂纹,裂纹扩展后可能导致钢轨折断;同时,飞边与车轮的异常摩擦会产生高频振动,传递至轨枕、道床,加速轨枕开裂、道床板结,进一步破坏轨道结构稳定性,形成“飞边→损伤→更严重飞边” 的恶性循环。󠄐󠅅󠄹󠄴󠄪󠄾󠅟󠅤󠄐󠄼󠅟󠅗󠅙󠅞󠄬󠅒󠅢󠄟󠄮󠇘󠆭󠆘󠇙󠆝󠅵󠇗󠆭󠆁󠄐󠇗󠅹󠅸󠇖󠆍󠅳󠇖󠅹󠅰󠇖󠆌󠅹󠄬󠅒󠅢󠄟󠄮
3.产生异音与安全预警失效󠄐󠅅󠄹󠄴󠄪󠄾󠅟󠅤󠄐󠄼󠅟󠅗󠅙󠅞󠄬󠅒󠅢󠄟󠄮󠇘󠆭󠆘󠇙󠆝󠅵󠇗󠆭󠆁󠄐󠇗󠅹󠅸󠇖󠆍󠅳󠇖󠅹󠅰󠇖󠆌󠅹󠄬󠅒󠅢󠄟󠄮
飞边与车轮的摩擦、挤压会产生持续性异音,干扰现场作业人员对其他设备异常的判断;此外,飞边可能刮擦列车底部部件,造成部件破损,甚至引发制动失效、电路故障等次生风险。󠄐󠅅󠄹󠄴󠄪󠄾󠅟󠅤󠄐󠄼󠅟󠅗󠅙󠅞󠄬󠅒󠅢󠄟󠄮󠇘󠆭󠆘󠇙󠆝󠅵󠇗󠆭󠆁󠄐󠇗󠅹󠅸󠇖󠆍󠅳󠇖󠅹󠅰󠇖󠆌󠅹󠄬󠅒󠅢󠄟󠄮
(二)设备损耗与运维成本增加
1.钢轨与车轮磨耗速率翻倍
正常线路钢轨轨头磨耗速率约为 0.1-0.3mm / 月,而飞边地段磨耗速率可达 0.5-1.0mm / 月,尤其轨头侧面飞边会导致车轮轮缘磨耗量增加 30%-50%,缩短钢轨使用寿命,同时提高列车轮对的维修与更换频率。󠄐󠅅󠄹󠄴󠄪󠄾󠅟󠅤󠄐󠄼󠅟󠅗󠅙󠅞󠄬󠅒󠅢󠄟󠄮󠇘󠆭󠆘󠇙󠆝󠅵󠇗󠆭󠆁󠄐󠇗󠅹󠅸󠇖󠆍󠅳󠇖󠅹󠅰󠇖󠆌󠅹󠄬󠅒󠅢󠄟󠄮
2.维修作业量与成本上升
飞边需定期通过“轨头打磨” 消除,单次打磨作业需投入专业设备、人工及封锁线路时间;若飞边已引发钢轨裂纹,还需进行 “裂纹焊补” 或 “钢轨截换”,进一步增加运维成本。󠄐󠅅󠄹󠄴󠄪󠄾󠅟󠅤󠄐󠄼󠅟󠅗󠅙󠅞󠄬󠅒󠅢󠄟󠄮󠇘󠆭󠆘󠇙󠆝󠅵󠇗󠆭󠆁󠄐󠇗󠅹󠅸󠇖󠆍󠅳󠇖󠅹󠅰󠇖󠆌󠅹󠄬󠅒󠅢󠄟󠄮
(三)对周边环境与人员的间接危害
1.轨道周边设备损坏
道岔区的钢轨飞边可能刮擦道岔转换设备,导致部件变形或卡阻,影响道岔正常转换,引发信号故障;此外,飞边脱落的金属碎屑可能堆积在轨道电路接续线处,造成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干扰列车信号接收。󠄐󠅅󠄹󠄴󠄪󠄾󠅟󠅤󠄐󠄼󠅟󠅗󠅙󠅞󠄬󠅒󠅢󠄟󠄮󠇘󠆭󠆘󠇙󠆝󠅵󠇗󠆭󠆁󠄐󠇗󠅹󠅸󠇖󠆍󠅳󠇖󠅹󠅰󠇖󠆌󠅹󠄬󠅒󠅢󠄟󠄮
2.作业人员安全隐患
未及时处理的飞边边缘锋利,现场巡检人员若不慎接触,可能造成划伤;同时,飞边打磨作业中产生的高温金属碎屑若未妥善处理,可能引燃道床周边的杂草、防尘网,引发火灾。󠄐󠅅󠄹󠄴󠄪󠄾󠅟󠅤󠄐󠄼󠅟󠅗󠅙󠅞󠄬󠅒󠅢󠄟󠄮󠇘󠆭󠆘󠇙󠆝󠅵󠇗󠆭󠆁󠄐󠇗󠅹󠅸󠇖󠆍󠅳󠇖󠅹󠅰󠇖󠆌󠅹󠄬󠅒󠅢󠄟󠄮
二、钢轨飞边维修的安全思考
钢轨飞边维修需围绕“作业前准备、作业中管控、作业后验收” 全流程,兼顾 “设备安全” 与 “人员安全”,核心安全要点如下:
(一)作业前:风险预判与准备工作
1.精准评估飞边状态,制定专项方案
维修前需通过“轨道检查仪”“手推式钢轨探伤仪” 检测飞边的高度、位置及是否伴随裂纹;针对曲线地段、道岔区等复杂场景,需单独制定方案,明确打磨范围、深度及设备参数。󠄐󠅅󠄹󠄴󠄪󠄾󠅟󠅤󠄐󠄼󠅟󠅗󠅙󠅞󠄬󠅒󠅢󠄟󠄮󠇘󠆭󠆘󠇙󠆝󠅵󠇗󠆭󠆁󠄐󠇗󠅹󠅸󠇖󠆍󠅳󠇖󠅹󠅰󠇖󠆌󠅹󠄬󠅒󠅢󠄟󠄮
2.严格执行“天窗” 制度,做好安全防护󠄐󠅅󠄹󠄴󠄪󠄾󠅟󠅤󠄐󠄼󠅟󠅗󠅙󠅞󠄬󠅒󠅢󠄟󠄮󠇘󠆭󠆘󠇙󠆝󠅵󠇗󠆭󠆁󠄐󠇗󠅹󠅸󠇖󠆍󠅳󠇖󠅹󠅰󠇖󠆌󠅹󠄬󠅒󠅢󠄟󠄮
飞边维修需在“铁路营业线施工天窗” 内进行,作业前需向调度部门申请天窗时间,确认封锁区间;现场需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区间线路:在作业地点两端 2000m 处设置移动停车信号牌,中间设置作业标;车站内线路:在作业地点两端道岔处设置锁闭装置,防止列车误入。󠄐󠅅󠄹󠄴󠄪󠄾󠅟󠅤󠄐󠄼󠅟󠅗󠅙󠅞󠄬󠅒󠅢󠄟󠄮󠇘󠆭󠆘󠇙󠆝󠅵󠇗󠆭󠆁󠄐󠇗󠅹󠅸󠇖󠆍󠅳󠇖󠅹󠅰󠇖󠆌󠅹󠄬󠅒󠅢󠄟󠄮
3.设备与人员准备:确保合规性󠄐󠅅󠄹󠄴󠄪󠄾󠅟󠅤󠄐󠄼󠅟󠅗󠅙󠅞󠄬󠅒󠅢󠄟󠄮󠇘󠆭󠆘󠇙󠆝󠅵󠇗󠆭󠆁󠄐󠇗󠅹󠅸󠇖󠆍󠅳󠇖󠅹󠅰󠇖󠆌󠅹󠄬󠅒󠅢󠄟󠄮
设备:检查钢轨打磨车、角磨机的制动系统、打磨部件是否完好,砂轮片是否有裂纹;携带应急设备。人员: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岗前培训需覆盖“飞边维修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
(二)作业中:关键环节安全管控
1.打磨作业:防烫伤、防设备冲突
控制打磨温度:避免长时间在同一位置打磨,防止钢轨局部过热;作业人员需佩戴耐高温手套、护目镜,防止金属碎屑烫伤或飞溅伤眼。规避设备干扰:道岔区打磨时,需提前断开转辙机电源,用防护布覆盖信号传感器,防止打磨碎屑堆积影响信号;与接触网平行的线路打磨时,需保持打磨设备与接触网的安全距离,避免触电。󠄐󠅅󠄹󠄴󠄪󠄾󠅟󠅤󠄐󠄼󠅟󠅗󠅙󠅞󠄬󠅒󠅢󠄟󠄮󠇘󠆭󠆘󠇙󠆝󠅵󠇗󠆭󠆁󠄐󠇗󠅹󠅸󠇖󠆍󠅳󠇖󠅹󠅰󠇖󠆌󠅹󠄬󠅒󠅢󠄟󠄮
2.裂纹处理:防断裂、防次生损伤󠄐󠅅󠄹󠄴󠄪󠄾󠅟󠅤󠄐󠄼󠅟󠅗󠅙󠅞󠄬󠅒󠅢󠄟󠄮󠇘󠆭󠆘󠇙󠆝󠅵󠇗󠆭󠆁󠄐󠇗󠅹󠅸󠇖󠆍󠅳󠇖󠅹󠅰󠇖󠆌󠅹󠄬󠅒󠅢󠄟󠄮
若飞边伴随轨头裂纹,需先进行焊补或截换:焊补作业:使用钢轨专用焊条,焊前需预热钢轨,焊后需保温缓冷,禁止在低温或雨雪天气露天焊补。钢轨截换:使用钢轨锯轨机切割时,需固定钢轨防止晃动,切割后需对轨端进行打磨平整,确保与相邻钢轨的对接间隙、轨顶高差符合规范,避免接头处产生新的应力集中。󠄐󠅅󠄹󠄴󠄪󠄾󠅟󠅤󠄐󠄼󠅟󠅗󠅙󠅞󠄬󠅒󠅢󠄟󠄮󠇘󠆭󠆘󠇙󠆝󠅵󠇗󠆭󠆁󠄐󠇗󠅹󠅸󠇖󠆍󠅳󠇖󠅹󠅰󠇖󠆌󠅹󠄬󠅒󠅢󠄟󠄮
3.现场监护:实时把控安全状态󠄐󠅅󠄹󠄴󠄪󠄾󠅟󠅤󠄐󠄼󠅟󠅗󠅙󠅞󠄬󠅒󠅢󠄟󠄮󠇘󠆭󠆘󠇙󠆝󠅵󠇗󠆭󠆁󠄐󠇗󠅹󠅸󠇖󠆍󠅳󠇖󠅹󠅰󠇖󠆌󠅹󠄬󠅒󠅢󠄟󠄮
作业现场需设专职安全员,实时监控:行车安全:通过对讲机与调度、防护员保持联络,确认无列车接近风险;作业安全: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按规程操作,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环境安全:及时清理打磨产生的金属碎屑,避免堆积在道床或接触网附近。󠄐󠅅󠄹󠄴󠄪󠄾󠅟󠅤󠄐󠄼󠅟󠅗󠅙󠅞󠄬󠅒󠅢󠄟󠄮󠇘󠆭󠆘󠇙󠆝󠅵󠇗󠆭󠆁󠄐󠇗󠅹󠅸󠇖󠆍󠅳󠇖󠅹󠅰󠇖󠆌󠅹󠄬󠅒󠅢󠄟󠄮
(三)作业后:验收与风险闭环
1.严格质量验收,消除残留风险
作业后需通过“轨头轮廓仪” 检测钢轨外形,确保飞边彻底消除,轨头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0.2mm/m;对焊补或截换部位,需再次进行探伤检测,确认无内部裂纹;道岔区作业后,需联动信号部门测试道岔转换功能、轨道电路导通状态,确保设备恢复正常。󠄐󠅅󠄹󠄴󠄪󠄾󠅟󠅤󠄐󠄼󠅟󠅗󠅙󠅞󠄬󠅒󠅢󠄟󠄮󠇘󠆭󠆘󠇙󠆝󠅵󠇗󠆭󠆁󠄐󠇗󠅹󠅸󠇖󠆍󠅳󠇖󠅹󠅰󠇖󠆌󠅹󠄬󠅒󠅢󠄟󠄮
2.复盘总结与长效防控
记录归档:将作业数据录入线路设备台账,为后续巡检提供参考;长效防控:针对飞边高发地段,增加巡检频次,同时分析飞边产生原因,从源头优化,减少飞边反复产生。󠄐󠅅󠄹󠄴󠄪󠄾󠅟󠅤󠄐󠄼󠅟󠅗󠅙󠅞󠄬󠅒󠅢󠄟󠄮󠇘󠆭󠆘󠇙󠆝󠅵󠇗󠆭󠆁󠄐󠇗󠅹󠅸󠇖󠆍󠅳󠇖󠅹󠅰󠇖󠆌󠅹󠄬󠅒󠅢󠄟󠄮
三、总结
钢轨飞边虽为线路常见病害,但其危害贯穿“设备 – 行车 – 人员 – 成本” 全链条,若忽视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维修安全的核心在于 “精准评估、规范作业、闭环管控”—— 既要通过科学维修消除飞边本身的风险,也要在作业全流程中严守安全规程,避免维修过程中的次生隐患。同时,需从 “被动维修” 转向 “主动防控”,通过优化轨道结构、加强设备巡检,从源头减少飞边产生,最终实现线路安全与运维效率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