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鹏云)每当集中修岔捣过后,都会出现道岔渡线、道岔侧向连接线病害频发的问题,给车间设备安全与平稳性带来一定隐患。结合实际维修案例,深入剖析病害成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集中修岔捣、日常渡线、连接线病害处理提供思路与方法,保障线路设备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典型病害案例分析
7月17日,在带班乌北天窗维修时,发现110岔后曲股和112岔前间连接线存在高低和水平不良的问题。经查阅资料发现,6月24日对110号道岔进行了岔捣作业,7月13日添乘时发现110号道岔复合不平顺。通过现场综合分析,确定此次病害是由于110号道岔岔捣后,曲股与112道岔岔前连接线整修不到位导致的。这一案例为后续深入探究渡线、道岔连接线病害成因提供了重要解题思路。
二、病害成因剖析
(一)铺设初始缺陷
道岔铺设时与其相关联动道岔若本身就不是处于同一水平面,在渡线区域便会天然形成高低、水平病害。这种初始缺陷为渡线病害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二)岔捣作业差异
正线和站线、正线和正线的道岔,在岔捣时起道量存在差异。部分情况下,正线道岔每年进行岔捣,而站线道岔不进行岔捣,导致两联动道岔相对水平差逐渐增大。在短短十几米的渡线上,要将这一水平差作顺坡并进行变股处理,自然会引发水平、高低和三角坑病害。󠄐󠅅󠄹󠄴󠄪󠄾󠅟󠅤󠄐󠄼󠅟󠅗󠅙󠅞󠄬󠅒󠅢󠄟󠄮󠇘󠆭󠆘󠇙󠆝󠅵󠇗󠆭󠆁󠄐󠇗󠅹󠅸󠇖󠆍󠅳󠇖󠅹󠅰󠇖󠆌󠅹󠄬󠅒󠅢󠄟󠄮
(三)岔捣时拨道考虑不周岔捣时,对岔心及岔后通长枕进行拨道作业时,若不综合考虑渡线的方向,会导致线间距偏离,造成渡线上方向病害遗留。导致岔心、翼轨受力偏差加剧钢轨病害的产生。󠄐󠅅󠄹󠄴󠄪󠄾󠅟󠅤󠄐󠄼󠅟󠅗󠅙󠅞󠄬󠅒󠅢󠄟󠄮󠇘󠆭󠆘󠇙󠆝󠅵󠇗󠆭󠆁󠄐󠇗󠅹󠅸󠇖󠆍󠅳󠇖󠅹󠅰󠇖󠆌󠅹󠄬󠅒󠅢󠄟󠄮
(四)日常维修疏漏
在日常V型天窗道岔病害克缺过程中,常将岔后曲股病害顺到渡线绝缘处,且不做后期处理。这种做法使得病害得不到彻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害会逐渐加重,影响铁路线路的整体质量。󠄐󠅅󠄹󠄴󠄪󠄾󠅟󠅤󠄐󠄼󠅟󠅗󠅙󠅞󠄬󠅒󠅢󠄟󠄮󠇘󠆭󠆘󠇙󠆝󠅵󠇗󠆭󠆁󠄐󠇗󠅹󠅸󠇖󠆍󠅳󠇖󠅹󠅰󠇖󠆌󠅹󠄬󠅒󠅢󠄟󠄮
三、病害防治措施
(一)岔捣前精准测量与调整
在岔捣前,一是测量两组道岔的水平差,并利用惯导数据进行拟核。对于道岔较低的一侧,适当加大起道量,以减少道岔的水平落差。通过逐年持续的捣固作业,使两组道岔逐渐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从根本上消除因水平差引发的病害。二是支距法测量渡线方向,如果渡线方向正确,岔捣拟核数据时岔心及岔后通长枕地段拨道量尽量做到最小,最好是“0”;如果道岔渡线方向不良,那就对线间距进行实测,若偏小则根据道岔实际线形向外侧拨道,反之,则向内侧拨道。󠄐󠅅󠄹󠄴󠄪󠄾󠅟󠅤󠄐󠄼󠅟󠅗󠅙󠅞󠄬󠅒󠅢󠄟󠄮󠇘󠆭󠆘󠇙󠆝󠅵󠇗󠆭󠆁󠄐󠇗󠅹󠅸󠇖󠆍󠅳󠇖󠅹󠅰󠇖󠆌󠅹󠄬󠅒󠅢󠄟󠄮
(二)日窗维修优化处理
日窗维修时,尽量纳入垂直天窗进行作业。将水平差在渡线上由高的道岔向低的道岔平均降低,使渡线的水平过渡更加平缓,减少因水平突变导致的病害。 󠄐󠅅󠄹󠄴󠄪󠄾󠅟󠅤󠄐󠄼󠅟󠅗󠅙󠅞󠄬󠅒󠅢󠄟󠄮󠇘󠆭󠆘󠇙󠆝󠅵󠇗󠆭󠆁󠄐󠇗󠅹󠅸󠇖󠆍󠅳󠇖󠅹󠅰󠇖󠆌󠅹󠄬󠅒󠅢󠄟󠄮
(三)针对不同情况合理顺坡󠄐󠅅󠄹󠄴󠄪󠄾󠅟󠅤󠄐󠄼󠅟󠅗󠅙󠅞󠄬󠅒󠅢󠄟󠄮󠇘󠆭󠆘󠇙󠆝󠅵󠇗󠆭󠆁󠄐󠇗󠅹󠅸󠇖󠆍󠅳󠇖󠅹󠅰󠇖󠆌󠅹󠄬󠅒󠅢󠄟󠄮
当两组道岔水平差比较大时,若在渡线线做顺坡,仍会存在高低和三角坑病害大值病害。针对这种情况,需根据道岔所属线路级别进行合理顺坡。若是正线道岔和站线道岔联动,可向站线道岔心处、岔心前后多顺一些,降低病害峰值;若是正线和正线道岔联动,则要向水平低的道岔做顺坡,方便后期岔捣作业,提高线路的稳定性。 󠄐󠅅󠄹󠄴󠄪󠄾󠅟󠅤󠄐󠄼󠅟󠅗󠅙󠅞󠄬󠅒󠅢󠄟󠄮󠇘󠆭󠆘󠇙󠆝󠅵󠇗󠆭󠆁󠄐󠇗󠅹󠅸󠇖󠆍󠅳󠇖󠅹󠅰󠇖󠆌󠅹󠄬󠅒󠅢󠄟󠄮
四、实践验证与处理优化
为验证上述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近期专门跟班米泉班组天窗维修作业,对渡线病害进行处理、验证和改进处理方法。
(一)利用日常维修处理的案例󠄐󠅅󠄹󠄴󠄪󠄾󠅟󠅤󠄐󠄼󠅟󠅗󠅙󠅞󠄬󠅒󠅢󠄟󠄮󠇘󠆭󠆘󠇙󠆝󠅵󠇗󠆭󠆁󠄐󠇗󠅹󠅸󠇖󠆍󠅳󠇖󠅹󠅰󠇖󠆌󠅹󠄬󠅒󠅢󠄟󠄮
1. 8月12日:针对米泉站正线10、站线12号联动道岔渡线存在的三角坑、水平病害进行处理。󠄐󠅅󠄹󠄴󠄪󠄾󠅟󠅤󠄐󠄼󠅟󠅗󠅙󠅞󠄬󠅒󠅢󠄟󠄮󠇘󠆭󠆘󠇙󠆝󠅵󠇗󠆭󠆁󠄐󠇗󠅹󠅸󠇖󠆍󠅳󠇖󠅹󠅰󠇖󠆌󠅹󠄬󠅒󠅢󠄟󠄮
2. 8月13日:对米泉正线11、站线13号首尾相连道岔连接线出现的三角坑、目视高低不良问题进行整治。 󠄐󠅅󠄹󠄴󠄪󠄾󠅟󠅤󠄐󠄼󠅟󠅗󠅙󠅞󠄬󠅒󠅢󠄟󠄮󠇘󠆭󠆘󠇙󠆝󠅵󠇗󠆭󠆁󠄐󠇗󠅹󠅸󠇖󠆍󠅳󠇖󠅹󠅰󠇖󠆌󠅹󠄬󠅒󠅢󠄟󠄮
3. 8月14日:处理米泉正线上5、7号联动道岔渡线三角坑、水平以及目视高低不良病害。󠄐󠅅󠄹󠄴󠄪󠄾󠅟󠅤󠄐󠄼󠅟󠅗󠅙󠅞󠄬󠅒󠅢󠄟󠄮󠇘󠆭󠆘󠇙󠆝󠅵󠇗󠆭󠆁󠄐󠇗󠅹󠅸󠇖󠆍󠅳󠇖󠅹󠅰󠇖󠆌󠅹󠄬󠅒󠅢󠄟󠄮
(二)处理方式总结与优化
通过连续3次处理同类病害,对处理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述防治措施进行操作,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顺坡处理时,根据道岔的具体位置和病害程度,精确控制顺坡的坡度和长度,确保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经过实践验证,上述防治措施在日常维修中能够有效缓解渡线、道岔连接线的高低、三角坑等病害,提高了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最优的解决方法
理想中最优点解决方法是通过道岔捣固使得联动道岔、侧向连接道岔处于同一水平面,这需要在后期岔捣作业中进行具体实践。 󠄐󠅅󠄹󠄴󠄪󠄾󠅟󠅤󠄐󠄼󠅟󠅗󠅙󠅞󠄬󠅒󠅢󠄟󠄮󠇘󠆭󠆘󠇙󠆝󠅵󠇗󠆭󠆁󠄐󠇗󠅹󠅸󠇖󠆍󠅳󠇖󠅹󠅰󠇖󠆌󠅹󠄬󠅒󠅢󠄟󠄮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期渡线、道岔侧向连接线病害的深入分析和实践验证,我们找到病害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保障了铁路运输的安全与畅通。
然而,铁路线路病害防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防治措施。未来,我将进一步加强线路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线路状态变化,提前预防病害的发生。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提高铁路线路的养护水平,为铁路线路设备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