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讲了道岔辙叉与护轨部分晃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标准数据进行计算,找出了进入辙叉与护轨部分前后的游间变化,推断出在辙叉与护轨部分晃车的基本原理。但是,全国那么多的道岔都是这样设计的,并不是都在晃车,是不是讲解的概念有点牵强?本期,我将针对这个疑问,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分析讲解,进一步查找到真正的晃车部位,请各工务维修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判。󠄐󠅅󠄹󠄴󠄪󠄾󠅟󠅤󠄐󠄼󠅟󠅗󠅙󠅞󠄬󠅒󠅢󠄟󠄮󠇘󠆭󠆘󠇙󠆝󠅵󠇗󠆭󠆁󠄐󠇗󠅹󠅸󠇖󠆍󠅳󠇖󠅹󠅰󠇖󠆌󠅹󠄬󠅒󠅢󠄟󠄮
我们需要找一组晃车道岔,对比该道岔在晃车时期和非晃车时期不同的设备检查情况,分析晃车前后设备变化及晃车原因,用同组道岔整治晃车前后变化作为依据,强化说服力,确定晃车准确位置。󠄐󠅅󠄹󠄴󠄪󠄾󠅟󠅤󠄐󠄼󠅟󠅗󠅙󠅞󠄬󠅒󠅢󠄟󠄮󠇘󠆭󠆘󠇙󠆝󠅵󠇗󠆭󠆁󠄐󠇗󠅹󠅸󠇖󠆍󠅳󠇖󠅹󠅰󠇖󠆌󠅹󠄬󠅒󠅢󠄟󠄮
该晃车道岔位于某站下行进入站内的第4组道岔上,道岔编号G,该道岔为顺向过车道岔,也就是说车体是从岔后向岔前方向运行,道岔图号为专线4249。具体如图5:󠄐󠅅󠄹󠄴󠄪󠄾󠅟󠅤󠄐󠄼󠅟󠅗󠅙󠅞󠄬󠅒󠅢󠄟󠄮󠇘󠆭󠆘󠇙󠆝󠅵󠇗󠆭󠆁󠄐󠇗󠅹󠅸󠇖󠆍󠅳󠇖󠅹󠅰󠇖󠆌󠅹󠄬󠅒󠅢󠄟󠄮

发生晃车问题后,管内多名人员重复添乘复核,确认该道岔前后有晃车问题,现场检查高低、水平、轨距等均良好,前期因晃车问题,工区近乎把几何尺寸整修到极致,但仍然未解决,使用20m悬绳进行方向测量,从F道岔叉后至G道岔叉前轨向最大3mm。叉后直股钢轨为60旧钢轨,光带宽度45mm;护轨基本轨后钢轨为60N新钢轨,光带宽度35mm。


很明显,该辙叉翼轨侧磨痕迹很长,长度205cm,磨耗最大深度2mm,如图2,反映出该处翼轨给轮对的横向力很大,车体横向摆动明显。进轮端护轨连续加垫插片,造成缓冲段轮缘槽明显较初始设计槽宽变小,护轨与车轮接触起点提前,如图7。

如图8,在进入辙叉与护轨之前的轨道上,由于外侧钢轨为60N型且光带较窄,内侧钢轨为60钢轨且光带较宽,我判断该处机车应该是偏向辙叉一侧线路偏心运行,进入护轨与辙叉部分后,右侧车轮首先与护轨进行横向接触,接触点在护轨距离端头70cm处,由于护轨限位的作用,立即将车体横向拉向护轨一侧,并在向前运行过程中,左侧车轮紧接着碰触到翼轨缓冲段部分,其翼轨起始接触点纵向距离护轨接触起点有50cm,反映处车体在50cm长度范围内进行了剧烈摆动,也就是发生了晃车情况。
所以,通过现场接触痕迹,我推断护轨与翼轨缓冲区就是发生晃车的重点需要检查的地方,至于细致检查及整修方法,我将在下篇进行讲解。当然,上述我讲的内容,有许多是通过对现场检查痕迹而做出的推断,至于真实的行车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后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整改,确实消除了晃车情况,“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我想,能够解决现场问题是第一位的,至于各位工务专家如果有其他判断或疑问,请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