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轨魅学术>心得体会>整治铁路晃车病害之道岔篇

整治铁路晃车病害之道岔篇

图1 道岔

我们知道,护轨具有限位作用,能够有效防止辙叉端车轮通过有害空间时进入另一侧线路,进一步防止脱轨情况发生,那固定心辙叉翼轨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固定心辙叉翼轨的叉前和叉后两部分是有不同作用的,这两部分以叉尖理论尖端为分界线,叉前部分翼轨主要起垂向支撑作用,功能同普通钢轨;叉后部分翼轨无垂向受力,同护轨一样,具备横向限位作用,翼轨和护轨能够共同作用,使轮对及车体更好的回归中线。󠄐󠅅󠄹󠄴󠄪󠄾󠅟󠅤󠄐󠄼󠅟󠅗󠅙󠅞󠄬󠅒󠅢󠄟󠄮󠇘󠆭󠆘󠇙󠆝󠅵󠇗󠆭󠆁󠄐󠇗󠅹󠅸󠇖󠆍󠅳󠇖󠅹󠅰󠇖󠆌󠅹󠄬󠅒󠅢󠄟󠄮

图2 辙叉翼轨功能区分

我们再看翼轨轮缘槽和护轨轮缘槽设置,都是远离心轨理论尖端的一段槽宽较大,靠近心轨理论尖端的地方轮缘槽较小一些。如图:

图3 护轨及翼轨轮缘槽

图所示的辙叉叉后部分工作边与护轨基本轨工作边是平行的,那么,由于端头开口大,能够有效将轮对导入轮缘槽,且随着机车的前进,轮缘槽越来越小,护轨和翼轨会更加的限制轮对及车体回归中线。

也就是说,无论车轮在进入辙叉和护轨部分有多偏心运动,都会在此通过狭小通道进行归中运动。󠄐󠅅󠄹󠄴󠄪󠄾󠅟󠅤󠄐󠄼󠅟󠅗󠅙󠅞󠄬󠅒󠅢󠄟󠄮󠇘󠆭󠆘󠇙󠆝󠅵󠇗󠆭󠆁󠄐󠇗󠅹󠅸󠇖󠆍󠅳󠇖󠅹󠅰󠇖󠆌󠅹󠄬󠅒󠅢󠄟󠄮

那么,这个狭小通道到底有多狭小呢?我们计算一些,还是按照标准设置,标准轨距S=1435mm,轮对内间距L=1353mm,轮缘宽度T=32mm,护轨轮缘槽C1=42mm,翼轨轮缘槽宽度C2=46mm。󠄐󠅅󠄹󠄴󠄪󠄾󠅟󠅤󠄐󠄼󠅟󠅗󠅙󠅞󠄬󠅒󠅢󠄟󠄮󠇘󠆭󠆘󠇙󠆝󠅵󠇗󠆭󠆁󠄐󠇗󠅹󠅸󠇖󠆍󠅳󠇖󠅹󠅰󠇖󠆌󠅹󠄬󠅒󠅢󠄟󠄮

图4 辙叉与护轨部分轮轨关系

轮背距离-实际护背距离=护轨翼轨限位游间

可以计算出:

双侧游间:1353mm-(1435mm-42mm-46mm)=6mm󠄐󠅅󠄹󠄴󠄪󠄾󠅟󠅤󠄐󠄼󠅟󠅗󠅙󠅞󠄬󠅒󠅢󠄟󠄮󠇘󠆭󠆘󠇙󠆝󠅵󠇗󠆭󠆁󠄐󠇗󠅹󠅸󠇖󠆍󠅳󠇖󠅹󠅰󠇖󠆌󠅹󠄬󠅒󠅢󠄟󠄮

单侧游间:6mm/2=3mm󠄐󠅅󠄹󠄴󠄪󠄾󠅟󠅤󠄐󠄼󠅟󠅗󠅙󠅞󠄬󠅒󠅢󠄟󠄮󠇘󠆭󠆘󠇙󠆝󠅵󠇗󠆭󠆁󠄐󠇗󠅹󠅸󠇖󠆍󠅳󠇖󠅹󠅰󠇖󠆌󠅹󠄬󠅒󠅢󠄟󠄮

前期,我们计算过标准状态下的铁路直线线路轮轨游间(可参看整治晃车病害基础知识之轮轨关系),计算出轮对与轨道的游间为18mm(单侧9mm),而在辙叉与护轨部分,轮对在进入该部分后迅速游间迅速减小,单侧游间由9mm减小至3mm,及大的压缩了车体偏心运动状态,如果车体进入之前是偏心状态或者微晃状态,那么进入后会很有可能出现晃车现象。

1234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得体会

关于使用机械进行成段更换轨枕施工方法的认识

2025-11-25 0:00:00

技术交底

曲线检查作业指导书

2024-4-17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