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轨魅学术>心得体会>整治铁路晃车病害之道岔篇

整治铁路晃车病害之道岔篇

承接上篇对道岔翼轨侧磨导致轮对受力震荡及晃车机理的分析,本篇将系统性地归纳后续的检查重点与整治方法,为现场作业提供明确指导。󠄐󠅅󠄹󠄴󠄪󠄾󠅟󠅤󠄐󠄼󠅟󠅗󠅙󠅞󠄬󠅒󠅢󠄟󠄮󠇘󠆭󠆘󠇙󠆝󠅵󠇗󠆭󠆁󠄐󠇗󠅹󠅸󠇖󠆍󠅳󠇖󠅹󠅰󠇖󠆌󠅹󠄬󠅒󠅢󠄟󠄮

一、检查重点

图1 侧磨长度

1.看翼轨侧磨长度。通过我们日常对多组道岔的观察,会发现那些不晃车的道岔,其辙叉翼轨侧磨情况很轻,接触痕迹的长度也不长,按照我的经验,建议以辙叉理论尖端为起点,向后量取,翼轨侧磨痕迹长度不应超过1米,凡超过此长度的,应纳入维修计划;且痕迹越长,表明轮轨不良作用持续时间越久,整治紧迫性越高。

2.看翼轨侧磨深度,侧磨长度仅反映了异常接触的区域,而侧磨深度则直接反映了轮对横向冲击力的大小。仅有长度而深度不足时,晃车现象可能不明显。侧磨越深,说明轮对通过时横向受力越大,对行车平稳性和安全的危害也越大,整治需求相应越高。󠄐󠅅󠄹󠄴󠄪󠄾󠅟󠅤󠄐󠄼󠅟󠅗󠅙󠅞󠄬󠅒󠅢󠄟󠄮󠇘󠆭󠆘󠇙󠆝󠅵󠇗󠆭󠆁󠄐󠇗󠅹󠅸󠇖󠆍󠅳󠇖󠅹󠅰󠇖󠆌󠅹󠄬󠅒󠅢󠄟󠄮

3.检查轮对横向晃动严重程度。此指标用于量化轮对在翼轨与护轨间的摆动剧烈程度,现场应分别测量翼轨接触痕迹起点和护轨接触痕迹起点处的轮缘槽宽度,计算两者差值,即为轮对在两接触点间的横向晃动距离。同时,测量上述两接触点之间的纵向距离。通过计算晃动程度(公式=横向晃动距离 / 纵向前进长度)。计算所得比值越大,说明轮对在单位前进距离内的横向摆动幅度越大,车辆运行越不平稳,整治需求越迫切。󠄐󠅅󠄹󠄴󠄪󠄾󠅟󠅤󠄐󠄼󠅟󠅗󠅙󠅞󠄬󠅒󠅢󠄟󠄮󠇘󠆭󠆘󠇙󠆝󠅵󠇗󠆭󠆁󠄐󠇗󠅹󠅸󠇖󠆍󠅳󠇖󠅹󠅰󠇖󠆌󠅹󠄬󠅒󠅢󠄟󠄮

图2 检查及计算晃动程度

4.检查护轨进轮端前方的轨道方向。排查是否因轨道方向不良,导致轮对在接触护轨前就已处于偏心运行状态,加剧了后续的横向摆动。重点检查护轨基本轨进轮端前方是否存在小方向问题,或因轮轨关系不匹配造成的运行轨迹偏移。 

图3 整治进轮端径路设备病害

二、整治重点与技巧

针对上述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治工作应有的放矢,综合治理。󠄐󠅅󠄹󠄴󠄪󠄾󠅟󠅤󠄐󠄼󠅟󠅗󠅙󠅞󠄬󠅒󠅢󠄟󠄮󠇘󠆭󠆘󠇙󠆝󠅵󠇗󠆭󠆁󠄐󠇗󠅹󠅸󠇖󠆍󠅳󠇖󠅹󠅰󠇖󠆌󠅹󠄬󠅒󠅢󠄟󠄮

1.整治基础轨道病害。优先处理辙叉及护轨前方的轨道几何病害,消除导致轮对偏心运动的根源。包括但不限于拨道、改正不良方向;对线路上存在的混轨问题进行更换或进行廓形打磨以优化轮轨关系;整治轨道一侧水平或三角坑等。󠄐󠅅󠄹󠄴󠄪󠄾󠅟󠅤󠄐󠄼󠅟󠅗󠅙󠅞󠄬󠅒󠅢󠄟󠄮󠇘󠆭󠆘󠇙󠆝󠅵󠇗󠆭󠆁󠄐󠇗󠅹󠅸󠇖󠆍󠅳󠇖󠅹󠅰󠇖󠆌󠅹󠄬󠅒󠅢󠄟󠄮

2.优化护轨与轮对的接触平顺性。这是解决翼轨侧磨过长的关键。旨在避免护轨过早、过猛地限制轮对位置,从而减小轮对的横向摆动幅度。通过调整护轨插片厚度、更换或调整护轨铁垫板,微调护轨的横向位置,使轮对与护轨的接触时机和力度更为平顺。同时,在调整过程中,必须严格测量并确保护轨间隔尺寸符合安全标准,坚决防止超限。󠄐󠅅󠄹󠄴󠄪󠄾󠅟󠅤󠄐󠄼󠅟󠅗󠅙󠅞󠄬󠅒󠅢󠄟󠄮󠇘󠆭󠆘󠇙󠆝󠅵󠇗󠆭󠆁󠄐󠇗󠅹󠅸󠇖󠆍󠅳󠇖󠅹󠅰󠇖󠆌󠅹󠄬󠅒󠅢󠄟󠄮

图4 保持护轨缓冲段平顺性

3.精细整治关联病害。对道岔区的空吊、高低、水平、轨距等传统几何尺寸超限问题进行彻底整治。这些病害会加剧车体振动和轮轨动态作用,与翼轨侧磨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4.做好标记及反馈。在整治前,于异常的翼轨接触痕迹上喷涂油漆或作出清晰标记。整治后,通过观察标记痕迹的变化(如长度缩短、位置移动、颜色变淡等),直观地验证整治效果。根据痕迹的变化情况,研判整治措施是否到位,并为下一步的精细调整或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图5 做好整治前后标记

1234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得体会

关于使用机械进行成段更换轨枕施工方法的认识

2025-11-25 0:00:00

心得体会

如何根据焊头外观(焊筋)区分焊接工艺?

2025-9-19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